“人若少吃些尚可支撑,人若不饮水,恐怕三日都坚持不了。”萧锦城皱眉。粮食,银钱皆可运输,水却不能用水车往地方上拉,路途遥远、人口众多,根本不现实。 “那井里也都旱了吗?”萧锦书问了一句,转念一想,既然人们都要逃荒了,那肯定井里也没水了。叹了口气。 “七殿下所说倒也算是一个思路,”没想到高大人却接过话来,“西山有几处湖泊,虽然现在干涸,但当地老人说这些湖平日有潮汐,应当下面连着地下河,所以地下深处或许有水。只是西山地质、土壤有特殊沙质,打不得深井,超过10丈就会崩塌,此时根本还没见到水珠。” “说到打井,我倒想起一事。”萧锦城忽然想到一事。 “此前我在大慈悲寺受教于主持方丈慧禅大师,讲到农桑要术时,方丈曾讲过天灾之于百姓几乎是不可抗争的,但是集万民之才智,总有办法应对一二……”萧锦城沉吟思索,“其中便提到前朝曾有一人,为解西北多干旱,粮食绝收,人畜无水之灾,发明了特殊打井之法,并在里面巧妙设置架构,确保深井不塌,救百姓于大灾。” “太好了,真有这样的法子吗?”萧锦书问。 “后来当地农人将此法记录了下来,民间多有口头流传,只是几十年前一次瘟疫导致当地死了很多人,又有很多人逃离,此法便失传了。” “啊,那不是太可惜了吗……” “殿下,那慧禅大师有没有说当年有人记录,可是记录在书籍文本之上?” “是的,只是不知道那本书叫什么,也不知是何人所录。” “殿下可知四年前,陛下降旨连续三年广集民间农桑工商书籍典册,分藏于四库馆和尚书局。既有此法,那不妨找来一试,臣这就回去命人进四库馆查阅。” “好,若能找到此法,也是西山百姓之福。我马上命尚书局查找。” 当晚尚书局灯火通明。掌事太监命所有不用值夜的人,在农事库里找书。 只是这书籍既不知道书名,也不知道作者——这倒也罢了,因为从民间收集来的农书大多为佚名,许多人是地方小吏所录农民口述——只知道内容是记载的西北旱地打深井的法子。 书籍虽有分类,却不甚准确,特别是民间收集的书籍往往不那么讲究,一本书中杂七杂八写到各种内容的都有。而许多书从书名上也看不出具体内容,所以得一本本翻看。这工程量还是挺大的。 陆公公命众人将选出来的、有可能的书放至案上,他再逐一检视。 “我这本里面有深井之法。”小太监阿青翻着一本书对身边的沈轻尘说。 “我看看。”沈轻尘拿过来仔细看了看,“这本不是,”她摇摇头,“你看这里虽然没写具体地方,但他提到泥土厚实粘湿,呈深褐色,土下几丈仍有蛇文草细根,这是淮水以南土地才有的特征。在西山地区,土质松软混有细沙,颜色浅,呈黄褐色,而且也从无蛇文草生长。” 阿青只得将这本书丢到一旁。 此时已至深夜,陆公公毕竟年纪大了,坚持不住,便回房休息,临走前命沈轻尘负责。 “可是……”沈轻尘想说自己资历尚浅。话还没说出来,陆公公已经摆摆手,扶着小太监出去了。 “呵,有人就是爱争个先,也不看看自己有多大本事。” 沈轻尘听见不远处赵静茹的嘲讽,并未理会,低头继续查看手边的书籍。 “这农事辑要里还有美食书,”身旁阿青又嘀咕了一句,“你看看这里讲的什么面怎么煮,羊怎么炖,馍为何比别处硬……”说着他便要将这本书丢到一旁。 “等等,”沈轻尘接过来翻了翻,果然写的都是吃食,不过确实是西北的饮食。 就在讲“馍为何比别处硬”这一段,作者便提到了西北之地易干旱,粮食作物也是较为耐旱的,与南方不同,磨成面粉制成馍以后,口感也不一样。 紧接着作者又写到,虽然这些作物耐旱,但若真是大旱之年,滴雨不降,这些作物也会颗粒无收。但曾有人发明深井取水之法,能确保井不坍塌,从而从地下深处取水灌溉。 看到此处,沈轻尘连忙认真往后阅读。但此书并未清楚记载此法,作者只是提了一句他曾在一位怀虚道人所著《四时快活》的书中见到过此法。 沈轻尘忙告诉众人,找一找有没有一位怀虚道人所著《四时快活》的书。 “四时快活?”一个小太监说,“听起来可不像农事书,倒像是找乐子的……” 众人都笑起来。 “倒也未必,”沈轻尘笑说,“四时多指春夏秋冬,是农事中常提到的季节,或许这位怀虚道人,觉得四季农事之中也有快活之事吧?” “干农活又脏又累,哪有什么快活。”另一人道。 “可能就是因此,所以才要努力发现其中乐趣,使得自己不觉得那么苦那么累吧。”绿竹一边在一堆书中翻阅一边说,“这是我娘说的,我娘是绣女,为了赶工多赚些钱,曾经累的眼睛都流血了,我劝她不要做了,她却说绣的越精细,这花儿鸟儿越活生生,看着自己又满足又有乐趣,而且这活儿做的越好,东家给的钱就越多,也就不觉得苦了。” “绿竹,你娘说的真对。”沈轻尘微笑看着她,“这世间大多数人都做靠自己的劳作养活自己和家人,无论做什么,这其中都有苦都有累,也都有自己的乐趣。既然自己在这个位置上,就要自洽——我是说,就要自己开导自己,不然忧愁也是一天,快活也是一天,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就好。” 众人听了,有的不以为然,有的默默点头。 “哎,我找到了!”绿竹双眼放光,激动地抓着一本书,“《四时快活》,快,轻尘你看看,是不是这一本!” 沈轻尘连忙接过来翻看。 这本书这位怀虚道人云游各地,同情底层民众,时常与农民共事农事,记录农事之中的各类经验方法,其中就包括这个深井之法。他的记载不仅详细,甚至还画了一幅图,虽然略为粗糙但也直观明了。 沈轻尘仔细阅读,确认应当就是此法,便告知众人,可以收拾库房,回房休息了。大家都很高兴一晚上没白忙活,只有赵静茹和她的几个亲信鼻孔朝天,看也没看她就走了。 第二天一大早,她便将这本书呈给陆公公。 陆公公看了看点点头,又看看她,似乎若有所思。 沈轻尘正要告退,想着回去继续做自己闲书阁的活儿。陆公公却开口道: “你去将此书送至文华殿。”